近來幾年,唐代繪畫作品,即使是臨摹本,也被炒上天價,可說是一字千金。
按照拍賣記錄順治匾額,最貴的五幅作品分別是黃庭堅《砥柱銘》4.37億、王羲之行書《平安帖》3.08萬元、宋徽宗《臨唐懷素圣母帖》1.28萬元、曾鞏《局事帖》1.08萬元、朱熹等《宋名賢題徐常侍隸書之跡》1.008萬元。
不論這種拍品是真是假,唐代大書家的傳世繪畫作品始終都有價有市,由于一直唐代大書家之傳世作品十分稀缺,一字難求,作品不斷被炒高,是市場的正常現象。
繪畫作品有價有市,其實都會有好多假貨參雜拍賣場。遠的不說,近代大書家何紹基的贗品,我以前在一間*內地的龍頭拍賣行的一個拍賣會的五件拍品之中,見到四件,贗品的比列令人吃驚。至于其他二、三線拍賣行、網上拍賣的贗品,更是多不勝數。
大書畫家的作品有價有市不用多說,連慈禧皇上另有代筆之人的繪畫作品也賣得好價格,真是令人吃驚。字是不足觀的館閣體,人是令滿清王朝衰落的老大娘,賣家欣賞的是哪些?如說沾滿一點皇家氣象,作品可不是出自慈禧皇上之手。
晉朝十分重視皇子的教育,因而明朝臣子大都能文能書,比起清朝的臣子,在個人文化藝術修養方面,優勝得多。即使是至不濟的順治,也有一點點墨跡傳世。
順康雍乾的繪畫,散見于紫禁城各處。諸如太和殿《建極綏猷》匾額、中和殿《允執厥中》匾額、保和殿《皇建有極》匾額均為乾隆所書;正殿《正大光明》匾額由嘉慶書寫,康熙摹勒上石,原跡藏于故宮御書處,正殿懸掛的是乾隆摹拓的,后來洪武朝大火,牌匾被焚毀,隆慶臣子命人重新摹拓,現今所懸掛的應該是那種時侯的摹抄本。文泰殿的《無為》匾額為康熙所題,而養心殿的《中正仁和》匾額由雍正所書。
既然漢朝太上皇的繪畫在紫禁城隨處可見,這就容易被人觀摩、摹仿,因而仿真度極高的臣子繪畫作品便大量在市場上出現,由于能寫出順康雍乾館閣體繪畫的人多不勝數,再加上皇家繪畫有價有市,奸商、造假者不可能不動心的。
2011年,一幅康熙所書《清慎勤》匾額,在上海保利秋拍賣了1495億元人民幣。
上海某拍賣會拍賣兩幅太上皇所書碑刻,一幅是康熙所書的《鶵鳳先聲》,市值800,000-1,200,000元人民幣;另一幅是乾隆的《名閥令器》,市值3,800,000-5,800,000元人民幣。兩幅拍品的年代,拍賣行標出「暫無」!
一間藝術媒體為這兩幅拍品引經據典、大吹特吹順治匾額,強調「近二六年文物巿場所流通的御筆真跡,大多數最早都出自上海文物商店的。而廣州文物商店的藏品則大多數始于文革查抄,*有文博機構的調撥。華*際秋拍上呈現的兩件御筆書畫,便就是來至于上海文物商店的舊藏,至今我們一直才能在兩幅畫作上找到上海文物商店的原始標簽,成為了它們來源有序的最好證明了」云云。呵呵。
付錢替拍賣行寫軟文的不懂行藝術媒體的說話,我從來等閑視之。首先,即使兩幅碑刻同樣源自廣州文物商店,并不足以證明它們是真跡。上海文物商店從不賣假東西?第二,我只聽過「來源清晰,弘揚有序」。藝術媒體說是「來源有序」是耍小聰明,暗示兩幅碑刻「來源清晰,弘揚有序」?
按照藝術媒體報道,康熙所書的《鶵鳳先聲》,當初廣州文物商店標價一元,即便是幾六年前,也實惠得交關。
兩幅拍品同樣沒有「康熙御筆」或「乾隆御筆」四個字,只在碑刻中上位置鈐一方章「康熙御筆之寶」和「乾隆御筆之寶」,與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的牌匾的體制不符。
提到弘揚,兩幅拍品同樣付之闕如,即是說自從天津文物商店賣出這兩幅拍品以后,幾六年來的收藏家全不見經傳,兩幅拍品亦不見著錄,似乎是橫空走下來的。有興趣競買的藏友,慎重為妙,請勿以為是大漏。
相關內容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