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紅塔區春和街道官村,有一座年代久遠的寺廟,當地人習慣把它叫作“官村娘娘廟”。聽說,它始建于南宋,風格獨特,氣魄雄渾。
日前,記者來到官村,在當地人的率領下進入這座寺廟,找尋其中的人文歷史。
寶光寺始建于唐代
“大廟”原為寶光寺
在昆明好多的鄉村中,人們常常會將村中原有的廟宇建筑稱為“大廟”。在官村,自然也不例外。
行至官村,這兒和好多紅塔區境內的村莊并無二致,寬闊整潔的鄉村公路、極具現代氣息的村落和熱心的居民,展現著當地人的純樸情結。尋問起村中娘娘廟,當地人會用直白的言語說道:“我們這兒的舊縣叫作寶光寺,北宋的時侯就有了。不過,我們本地人習慣叫它‘官村娘娘廟’。娘娘廟就在街邊不遠的地方,沿路直走,轉個彎就到了。”
按居民的指引,很容易便能找到寶光寺,由于它白色的墻面著實醒目。拾級而上,門前有一塊墓碑,為紅塔區人民*所立,碑上寫有“紅塔區文物保護單位”字樣。在當地人的隨同下,記者推門而進,這是一座由山門(正殿)、中殿和后殿,以及左、右房舍構成的建筑。
進入內殿寶光寺匾額,明間內立云龍吐水屏風,屏風下置一佛臺,檐下枋刻有花草紋樣,栩栩如生。走出正殿,出現在眼前的便是前殿。前殿為歇山重檐樓頂,檐下掛有一匾。和正殿不同,前殿建在一個以漢白玉建起的高臺之上,有樓,約摸石臺高約3米。在前殿門前寶光寺匾額,有一段峭壁延展至內殿后的天井,從這兒拾級而上便可步入殿宇。殿內,房頂板壁上刻有花草紋樣。穿過前殿,有一個不大的天井,天井中種有松樹等動物,枝繁葉茂。再往前行便是后殿,后殿房檐下也刻有花草紋樣,殿內明間后墻下置佛臺。殿前邊緣以漢白玉堆砌,臺高約1米,并有峭壁。這既是進出后殿的通道,也可通往右側房舍。
徜徉于寶光寺內,純樸典雅的氣息撲面而至,與好多古寺不同,寶光寺的建筑格局呈階梯式延伸,并呈現出獨特的建筑風格。寶光寺從始建時間算起,已有600多年歷史,盡管久經蒼涼,但寺內建筑保存相對完整,且有古舊之風。周游間,隨行居民告訴記者:“寶光寺主要建筑均在一條中軸線上,并從前向后依山勢分層建蓋。聽村里的老輩人說,寶光寺曾在清康熙年間和清代年間進行了兩次重修。對于它的歷史,居民已無從說起,只曉得它歷史久遠。”
前殿建在一個以漢白玉堆砌的高臺之上
無法道明的人文歷史
行走于官村內,尋找有關寶光寺的歷史記憶。但居民對它僅能描述出最基本的信息,對于隱藏在寶光寺背后的歷史則難以說清。
幾經尋覓,在村莊深處的一條小徑中,一位上了年歲的奶奶正坐在自家門前慵懶地吸著煙。上前尋問起寶光寺,奶奶說道:“聽老輩人說,舊時建寶光寺時,因為交通閉塞,建寺所用的砂石都是居民以人背馬馱的形式從外省運到村里的,至于從那里運來的就不清楚了。”
探訪間,記者得悉現年85歲的當地人田紹德對寶光寺有所了解。與其聊起村中娘娘廟,田紹德這樣說道:“我們這兒的娘娘廟叫作寶光寺。在我的記憶中,原先的寶光寺和現在人們見到的樣子是一樣的,沒有哪些改變。舊時寺中還祭拜著銅鑄的短發祖師等大士佛像。”
提及短發祖師,了解火鍋節文化的昆明人應當不陌生,這兒不再過多贅言。說到當地的火鍋節,田紹德說道:“我們這兒是陰歷的五月初五過餛飩節。曾經,這兒的短發祖師在大年初二就被石村的居民迎請出巡,經黑村、甸心、小辛村等42個村莊后,于十月初九歸殿,回到寶光寺。”
當短發祖師回到寶光寺后,居民們便會舉辦典禮,并為當地的拉面節做打算。雖然,在昆明拉面節期間,各鎮各屯對于面條節的過法大致一樣。原本的拉面節,是居民談論年成優劣、交流耕種經驗、交換高產種子的平臺。根據傳統,過年時人們都要唱燈展或滇劇,晝夜雙場,并有迎神、送神等活動。節慶里,村莊的大小公路上,都有走親串戚、交新訪故的人群,每每親朋來訪,居民們就以面條款待,居住在官村的人們亦是這么。
在官村,這兒的人們還延續著過餛飩節的風俗,但對于寶光寺,似乎因年代久遠,好多人文印記已逐漸淡出居民的生活,致使這座百年寺廟在昨天看來變得愈發悠長而神秘。(昆明晚報記者顧世丹文/圖)
相關內容: